四月的永昌县河西堡镇,春风和煦。沙窝村新建的集中居住点内,粉白的杏花缀满枝头,青瓦白墙的住宅在阳光下格外亮眼。抬眼望去,工业园区的厂房轮廓清晰可见,机械运转的节奏声与村落里的鸡鸣犬吠交织,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城乡共融春景。
告别“忧居” 圆梦“优居”
“以前住的是土坯房,有很多的不方便,现在这新房子亮堂又暖和,我养了二十多盆花,每天看着心里都美美的!”46岁的李玉梅推开自家小院的铁门,热情地招呼记者参观。她的新家面积约80平方米,客厅宽敞明亮,厨房里燃气灶、抽油烟机一应俱全,卫生间铺着瓷砖,热水器24小时供应。
像李玉梅一样,沙窝村194户村民在2023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支持下,告别了山脚下的老旧平房,搬进了政府统一规划的新居。河西堡镇以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为蓝本,邀请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量身定制集中居住点建设方案。新居选址紧邻永昌工业园区,既依托工业园区的就业优势,又衔接镇区基础设施网络。
展开剩余63%“我们坚持‘群众意愿优先’,多次召开村民大会,最终确定了‘依路而建、产居融合’的布局。”沙窝村党总支副书记包永生介绍。如今,新社区的水、电、燃气、供暖管网全部接入镇区“大动脉”,卫生服务站、永昌六中、体育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步行可达,实现了“村民”向“市民”的无缝过渡。
产业赋能 家门口端起“金饭碗”
搬迁不仅要“安居”,更要“乐业”。沙窝村利用毗邻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,与金铁集团、金泥集团等驻镇企业建立深度合作,开展定向技能培训。
近三年来,沙窝村联合亚盛培训学院举办初级电脑、叉车操作等技能培训6场次,发布岗位信息130余条,帮助145名村民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。如今,村里超过70%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园区企业务工,人均年收入增长近万元。“过去年轻人往外跑,现在企业把岗位送到村里,大家的心都稳住了。”包永生说。
治理创新 共筑“幸福共同体”
沙窝村深入推行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模式,选优配齐13名网格员,不断延伸乡村善治“微触角”,推出“小事不出网格,大事不出村”的治理模式,让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环境。
每月组织村民召开连心促振兴“1456”工作会议,2024年以来,累计商议解决村民反响强烈的事宜23件,有效化解村民矛盾纠纷47起,确保了群众“能融入、生活好”。充分发挥“孝善基金”“巾帼家美积分超市”效能,把“孝善基金”“积分超市”作为推动乡村治理的有力抓手、促进乡风文明的实践载体,不断提升村民“自治”“德治”水平。
67岁的王录奎和老伴带着孙子住进了新房,准备安享晚年。他感慨道:“我在农村平房住了40多年,从没想过能住上这样的房子。上下水方便,暖气通到每间屋,社区里还有卫生室和养老院,这才是真正的‘老有所养’!”
从“忧居”到“优居”,从外出打工到家门口就业,从分散管理到网格共治,沙窝村以生态搬迁为契机,绘就了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鲜活画卷。在这里,城市的便利与乡村的温情交织,村民们正用双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故事。(记者 张诗雅 何瑞锦)
编辑:赵国慧
责编:康 津
监制:马丰友炒股票配资
发布于:甘肃省上一篇:证券配资网站 众辰科技(603275)2月21日主力资金净卖出1602.28万元
下一篇:没有了